2017-02-02

[BOOK] 不存在的人

逛誠品時偶然餘光瞄到「不存在的人」這本書,書裡收集了許多精神病症的訪談和病例,探索何謂「自我」,不過我會買書的動機,只是對那些精神病症好奇而已。令我意外的是這本書有點艱深,除了一堆腦神經醫學的術語外,還有一些對於「自我」的假設學說,有時看到不懂的地方就會腦袋短路出神,然而,其實內容還真的蠻有趣的。

我們對於自己身體已經太習已為常,而精神病症就像剝奪了靈魂使用軀體的某些能力,當我們失去了這些能力,才會認真思考靈魂和軀體之間,那個構成「自我 」的條件到底包含了什麼。以下從書裡挑了幾個覺得有趣的症狀出來聊聊。



阿茲海默症

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遺忘某些事物,但對於自己的故事卻可娓娓道來,人生經歷的每一個重大事件,都是構成自我的歷史線索。阿茲海默症卻用緩慢的方式,逐漸剝奪一個人的敘事能力,把腦中的歷史時序打散,最後連詞句表達能力都失去了。一個無法記起自己過去,也無法跟別人訴說的人,還擁有「 自我」嗎?

書裡說一個人的十歲到三十歲之間所發生的事件,心理學家有個專有名詞叫「回憶高峰」,這段青春期晚期和剛邁入成年的時期,是自我信念和自我概念得到定義的關鍵時期,因此這段時間會形塑敘事自我的核心。自我表徵系統如果運作良好,情節記憶就能轉換成語意記憶,讓我們在時間裡往返悠遊、記住或創造自己的身份認同。

不過即使沒得阿茲海默症,人的記憶仍然不太可靠,過去發生的事無法像照片般記住所有細節,只能留下個大概,或甚至徹底遺忘了,這時有照片或日記之類的外在記錄就顯得重要,就像可靠的第二個備份大腦,可把隨時要崩毀的記憶城堡補救回來。

很可惜的,阿茲海默症現在仍沒有治癒方法,我們只能看著一個人的靈魂光芒逐漸消失,變成我們不認識的空殼。


身體完整性認同障礙

這個障礙有點可怕,有些人認為身體的某些部位不屬於自己,想要除之而後快。我能想到的體會方式是想像自己出生就連著一個湯匙,雖然操作使用湯匙沒有問題,但我始終認為湯匙不屬於我身體的一部分,把它切離我身體後我才算完整的人。用湯匙來思考身體所有權似乎很簡單,但如果把湯匙代換成雙腳,感覺就很驚悚了,為什麼會有人覺得自己的腳不屬於自己呢? 反過來想,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己的腳屬於自己呢?

每個人出生時大腦裡都有一份身體地圖,像是身體所有權狀,有些人腦裡的身體地圖缺少了某些部位,所以才有那些部位有「非我」的錯覺。然而諷刺的是,患者對於那些部位的膚電反應(皮膚對於電流流動所產生的電阻變化)比身體其他部位更強烈,也就是患者明明不想要那些部位,大腦卻對這些部位有更強烈的感受和注意。相反的,有人腦裡的身體地圖是完整的,但實際出生時的身體卻殘缺了,這些人反而會有「幻肢」症狀,一直驗體到那些不存在的肢體感官。

書裡引述了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:「不僅為疾病或贏弱之消除,而是體格、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」,此病目前似乎沒有有效的療法,且除去健康的肢體也不是合法醫療行為,但患者的確日夜受到心靈折磨而「精神不健康」。既然肢體不屬於別人,肢體存在與否若是不影響他人權益,滿足患者的殘肢欲望似乎也無可厚非才對,這就跟安樂死是否合法化一樣,在社會道德與個人意志之間拔河,但受苦的人依舊受苦著。


思覺失調症

比較常見的說法是「精神分裂症」,患者常會出現幻聽,或是做了一些行為後卻認為不是自己做的。幻聽的原因可能是大腦的語言區和殼核(一個與聲音的意識知覺有關的腦區)之間有超連接關係,導致語言區裡亂飄的思緒以聲音的形式進入意識。此外,幻聽常常是負面內容,可能的解釋是超連接的區域包含了杏仁核和海馬旁迴,杏仁核與恐懼和威脅反應有關,海馬旁迴與起疑心有關。因此,當思緒變成了聽覺,恐懼和疑心又產生下一個思緒,下一個思緒又變成聽覺,如此便向滾雪球般落入大腦築成的地獄。

至於無法分辨自我行為的問題,則可能與大腦附帶釋放機制有關。舉例來說,我們想移動手臂,運動皮質會送出指令給手臂肌肉,並複製相同指令給其他腦區,這些腦區接下來就使用這個副本預測手臂移動後造成的感官效果。手臂移動後產生的感覺如果和大腦預測的不一樣,我們就會認為手臂不是「自我」所移動的,而是外力造成的。

大腦附帶釋放機制也可以抑制對於自發感覺的回應,例如自己無法搔自己癢,或是蟋蟀聽不到自己的唧鳴聲。抑制自發動作造成的感覺有個好處是,既然大腦已經預測到接下來自己會做什麼,那大腦就沒必要多花心思去處理之後相關的感受回應,畢竟外面的世界很可怕,要全神貫注處理外在突發狀況。然而,許多思覺失調症(或稱精神分裂症)患者可以搔自己癢,這個事實暗示他們失去判別自發動作和非自我動作的能力。

但是......我發現我可以搔自己腳底癢耶......


人格解體症候群

人格解體的症狀是指情緒、知覺、感受不像自己所屬,如同死後從另一個世界看待自己的存在。其實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暫時人格解體的經驗,在面對需要極端專注的事件時(例如突如其來的危險),人會暫時脫離自己的身體和情緒,變成旁觀者的超然角度,如此一來便不受情緒和身體的影響,會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處理當前的危機。然而有此病的人則是長期處於解離狀態,人生的喜怒哀樂都不像屬於自己所有的東西。

之前我義務幫忙做佛教的雜阿含經的美編,有稍微了解到佛教談的「無我」概念,然而「無我」對我而言就像是宗教界的相對論,我每天分秒都在體驗喜怒哀樂的情緒,佛法卻告訴我「我」並不存在,「我」只是眾多事物的集合變化,這並不符合身為人的直覺想像,只有靠邏輯推理才能得到這麼「不合邏輯」的答案。

然而探討「自我」和「無我」感覺是兩個彼此矛盾的命題,不過也有可能在追尋「自我」的最後才發現原來「無我」才是真理,又或者「無我」只是一種尋求離苦得樂的心念罷了? 我在想人格解體的病患是否更接近「無我」呢?只要轉個念,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看破貪嗔痴,說不定佛佗也是人格解體的病患呢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